江苏国有企业共7100多家,拥有50多万产业工人,国有经济创造的生产总值约占全省GDP的五分之一。在国有企业推进产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是我省产改工作的“重头戏”。省部属企事业工会积极牵头抓总,勇于担当作为,统筹协同发力,交上了一份亮丽的国企产改“江苏答卷”。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顶层设计,谋划改革“主航线”
一是推动实现“五个”纳入。推动省国资委积极谋划、把关定向,在全国首创“五个”纳入工作机制,即将产改工作纳入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纳入党建工作要点、纳入党委书记履职清单、纳入党委政治巡察事项和高质量发展考核重要内容,构建了党建、工建、产改齐抓共推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建立产改项目清单制度。按照所属企业类别、行业特性、业务发展、职工队伍需求等各自特点,指导产改试点企业制定出台改革方案,积极探索政治建设、赋能成长、维权服务三大“干货”工程的实践路径。列出产改项目清单、责任清单,通过周安排、月调度、季抽查、半年检查、年终评比,确保产改责任落实到位。三年来,已有95个试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造了“徐矿十条”“交控经验”“华能模式”等产改典型。三是发挥联席会议平台作用。健全完善与省国资委产改联席会议制度,适时通报情况、交流信息、研究问题,定期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综合指导、协调联系、保障督查,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提出了分梯次探路、分层次探索、分课题探究的“三分三探”工作思路,在促进职工赋能成长、落实产业工人技术待遇等方面积极探索,争做示范。
二、强化聚焦重点,坚持试点先行,打造改革“样板间”
一是聚焦重点工种抓亮点。联合省人社厅在徐矿集团、江苏交控、钟山宾馆集团等企业开展矿山安全防护工、道路清排障、中式烹饪、化学检验员等22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定工作,并建立配套薪酬激励机制,为63600多名企业职工成为“蓝领工程师”创造条件。宁沪高速公路公司道路清障员和钟山宾馆集团客房餐饮服务等技能鉴定分别填补了全国高速公路和省内宾馆服务行业技能鉴定标准空白。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创特色。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江苏召开,总结推广了江苏能源行业推进产改工作的经验。组织召开全省能源行业产改访谈会,成立全省电力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把全省10家重点能源电力企业的72个创新工作室纳入其中,帮助1137名劳模工匠人才实现从“1+1群作贡献”到“1群+1群协同作战”的飞跃。举办全省电力行业优秀职工创新成果发布会,组织华能江苏公司等6家单位签署项目成果转化协议,促进电力能源企业项目成果加速转化。三是聚焦重点群体树品牌。关注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成立全国首家平台企业货运物流工会,发展货车司机会员2700多人,推动完成1000个司机之家和100个骑手之家服务网点建设,组织5000名货车司机免费健康体检,开展货车司机“六送行动”,推动产改工作向更广领域覆盖,更大范围辐射,更深层次延伸。围绕“交通强省”战略,开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参加竞赛单位达130多家、参赛职工6万余人,激发了重点工程广大产业工人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维护建筑行业职工安康权益,探索建立“智慧工地”建设与提高职工安康技能素质、维护职工安康权益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三、强化工作机制,坚持聚力协作,下好改革“一盘棋”
一是建立多方联动机制。联合省国资委,通过召开产改专题联席会、访谈会、推进会,推动全省国有企业产改工作提质扩面、走深走实;联合省人社厅,以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为切入点,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更多行业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提升、享受政策红利、成就技能梦想;联合省发改委,指导试点企业积极申报“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深度融合;主动对接省教育厅及相关院校,先后成立华能网络学院、国电投技能培训中心等企业自办培训学校8个,共有12家试点企业与东南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院校签订产教融合发展协议,较好地发挥了酵母作用。二是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及时认真梳理推进产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企业反映政策不完善及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建立政策需求清单制度,根据反映上报情况,共梳理出各类政策性需求300余条,积极向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行反馈,条条均有回应,件件均有落实,推动了产改政策制定更加精准,试点工作开展更有成效。三是建立“双向直达”机制。为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着力构建“政策举措直达基层、问题需求直通部门”的“双向直达”机制,探索创建产改联络员、产改观察员、产改指导员制度,开通线上线下“产改直通车”,把产改直通车开到企业、开到一线、开到产业工人身边。在徐矿集团张双楼煤矿举办国企产改直通车启动仪式,面对面回答企业之问,点对点解决产改难题,努力实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
四、强化问题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结出改革“新硕果”
一是树立“技高多得、多劳多得”的鲜明导向,让职工有更满意的收入。针对国有企业薪酬分配体制中存在的“高水平大锅饭”问题,协同省国资委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工人技能与工资等级挂钩制度,合理增加的工资总额据实单列。指导华能江苏公司、江苏华美热电等产改试点企业签订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多渠道、多途径提高产业工人收入水平。江苏交控下属企业金融租赁公司,率先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促使员工长期发展与公司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大峘集团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构建职工与企业命运共同体,产业工人工资较产改前增幅28%。二是完善“同工同酬、跨类互转”的有效机制,让职工有更多元的发展。针对国有企业职工晋升渠道狭窄、存在职业“天花板”问题,实施赋能成长工程,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不断扩大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推动融合发展。制定出台《江苏省省部属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建立健全10余家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徐矿集团、华能江苏公司等产改试点企业打破国企传统的干部、工人身份界定,把优秀产业工人选拔到管理岗位,让产业工人事业有平台、发展有保障、晋级有空间。三是探索“共建共享、同步发展”的工作路径,让职工有更体面的劳动。针对国有企业劳务用工形式复杂,部分劳务派遣工、劳务外包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问题,鼓励试点企业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编外职工权益维护新路径。明确中石化江苏石油、江苏有线、中铁建工南京公司等10家国有企业为“规范编外用工产改试点项目”实施单位,推动近17000人劳务派遗、劳务外包、人事代理人员同入会、同培训、同晋升、同考核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东部机场集团在政治、身份、晋升、培训、薪酬、维权、福利、活动等方面发力,坚持正式工与合同工“八统一”标准,激发和促进了企业内在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华东石油工程公司将提高业务外包工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产改重点工作之一,竭尽所能让所有员工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努力为华东石油工程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