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晨光
开展“蓝领工艺创新成果奖”评比 释放职工创新活力
一、推荐理由
坚持创新创造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年来,航天晨光将以一线职工为主力的“蓝领工艺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作为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推动落实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现人才队伍发展的有效途径,组织动员职工群众聚焦前沿技术、关键技术、重点任务“卡脖子”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协作与发明创造,引导职工群众在创新实践中学本领、学技术、提素质、展作为,为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队伍厚植成长沃土,助力技能人员“可成才、展其才”跃升成为“金蓝领”,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蓝领群英”力量。
二、案例情况
(一)主要工作
一是优化“金蓝领”激励机制。加强政策扶持,航天晨光工会印发《蓝领工艺创新成果奖评比方法》,并持续完善评比与奖励措施,建立健全能够激发创新潜能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两年开展一次评比,努力为一线职工搭建创新创效平台;完善评价机制,采取实地演示与会议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形成“问专家、看实效”的评比机制,让干得好的评得上、评得上的用得了。
二是打造“金蓝领”成长平台。通过开展创新成果、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创建活动,选好“头雁”、优育“雏雁”、壮大“雁群”,育用结合磁引高技能人才,形成“技能培养、创新激励”联动体系,逐步加固梯次培育、上下衔接的矩阵式群众性技术创新创效平台。持续深化不同层次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提档升级,让其成为一线职工创新成果的“孵化器”、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地”。
三是擦亮“金蓝领”金字招牌。不断放大“蓝领工艺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的辐射带动力度,把易于普通职工参与、易于解决实际问题、易于成果转化作为工作目标,确立创新重在实绩导向,形成项目增效、职工增收、职企共赢的生动局面,让更多一线技能人才待得住、干得好,“出圈”又“出彩”。
(二)工作成效
一是实现服务发展与赋能成长同频共振。聚焦主责主业,紧扣解决生产经营重点难点问题,2015年至今,航天晨光工会已开展四届“蓝领工艺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累计征集到530多人次职工申报的项目合计163项,发放奖金近80万元,充分激发职工创效潜能,同步筑牢人才兴企基本盘,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创新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促进公司发展、培养人才“双丰收”。
二是实现劳模引领与人才引育互融共进。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让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扎根生产一线解决工作难题、推动创新发展、培育人才任务的“新”舞台,依托“蓝领工艺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以“小发明、大效益”为理念,推动一系列创新应用落地。秦文京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技术革新、工艺创新、各类自制工装9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千万元,该工作室“交直流调压负载器”“气动夹持旋转焊台”“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状态监测装置”等项目,在使产品生产安装效率提高一倍的同时有效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安全和产品质量,为航天晨光特种分公司产出创历史新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涛技能大师工作室“紫铜管焊接及紫铜与黄铜焊接”项目,助力公司攻克铜材料焊接技术难题,实现紫铜管焊接RT合格率98%以上,紫铜与黄铜焊缝焊接PT合格率100%,且6.0Mpa耐压试验均一次合格,每台设备可节约成本数万元,为公司提升该类产品市场占有率提供了有力保障;刘毅勇职工创新工作室“基于人机协作视觉系统的某型号铸件荧光渗透智能化检测技术研究”项目,应用后形成产线化、信息化、智能化荧光渗透检测系统,已成功运用于某军品型号铸件的荧光渗透检测,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提高公司无损检测技术竞争力。
三是实现创新活力与技能水平同步提升。以赛为媒,让“蓝领工艺创新成果奖”评比活动成为技能成才的“快车道”,从单维度评比竞赛向“评比竞赛+岗位创新”“评比竞赛+选优激励”等多维融合转化,加快构建职工技能形成体系。近年来,航天晨光工会积极引导职工学技术、练技能、勇创新、争贡献,组织近400人次技能人员参与省市各类如焊工、无损检测员等技能竞赛,并在竞赛中屡创佳绩,切实营造出“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培育来自一线技能岗位的市级及以上劳模7人,占公司劳模总人数一半以上,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以技能人才“活水”激荡企业发展活力。